top of page

摩擦攪拌銲接技術及應用

針對2000、5000系列鋁合金、AZ系列等鎂合金以及鑄鐵、碳鋼及不銹鋼等板材,從機台使用、攪拌桿、材料夾持治具之設計與製作、製程條件的選定、機械性質測試等建立完整之結果。主要針對板材經由不同的製程條件(工具轉速、進給速度、工具形狀等)實施摩擦攪拌銲接後,探討銲接區域之金相組織及拉伸性質之變化,建立適當之製程條件。目前所完成之碳鋼與球墨鑄鐵FSW對接與搭接研究成果,仍未見國內外有其他著作發表,僅有部分做球墨鑄鐵之FSP表面處理,本研究目前已完成3篇國際學術期刊發表。

碳鋼

​球墨鑄鐵

球墨鑄鐵與低碳鋼經FSW搭接後之組織

FSW搭接試片拉剪破壞情形

利用自發性電化學反應改變不同的蝕刻時間來製備矽奈米線,製作成元件後應用於有機溶劑之感測。研究發現奈米線之線長越長,對有機溶劑感測之靈敏度越好。而實驗中矽奈米線陣列對有機溶劑的感測靈敏度中,以乙醚的感測效果最好。本研究並討論有機溶劑分子與矽奈米線表面電子分布的關聯。國內外將矽奈米線應用於有機溶劑感測的論文並不多見,本研究所提出的感測機制更屬首創,研究成果除獲得台灣真空學會2012年海報論文獎外,並已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。

矽奈米線用於有機溶劑感測之研究

矽奈米線

有機溶劑感測作用

矽奈米線感測有機溶劑結果

可撓性氧化鎢電致色變元件製作

隨著軟性電子產品的發展,可撓性電致色變技術也逐漸受到重視。本研究擬利用sol-gel法製備過氧鎢酸溶液,再利用電沉積法控制不同之製程參數,在ITO/PEN可撓式塑膠基板上製作氧化鎢薄膜。此製程具有設備簡單、鍍膜速度快、薄膜緻密性佳等特點,並且容易控制材料成分及薄膜厚度。接著將製備完成的可撓性電致色變元件進行薄膜品質與著去色測試,包含薄膜電流-電壓特性、電容-電壓特性,以及著去色之光穿透率分析等。最後再利用機械彎曲應力實驗進行介面附著力測試、元件彎曲與溫升測試,並探討其破壞行為,釐清氧化鎢薄膜與可撓性基板之介面效應。

可撓性電致色變元件

穿透率測試結果

通電狀態之I-V分析

可撓性氧化鎢電致色變元件製作

本研究提出以矽奈米線為熱電材料,製作微奈米化晶片型的熱電致冷元件。利用無電蝕刻的方式製作矽奈米線,並使用鉻(Cr)當蝕刻終止層,留下不含基板的矽奈米線陣列,且提高長度與密度,藉以提升熱電性質。研究重點在使大面積的矽奈米線能個別與上下金屬電極接觸,並嘗試組合不同p-n對之數量製作成熱電元件。另一方面,本研究藉助熱流分析管理軟體進行模擬分析,同時設計實驗量測相關參數,並量測出聚合物與矽的介面熱阻,大大提升模擬分析矽奈米線陣列熱傳導係數的準確度,有助於提高元件的可靠度。

蝕刻矽奈米線

矽奈米線熱傳導係數量測試片設計與實現

氧化鋅薄膜及奈米線之製程技術及氣體感測特性分析

本研究使用金與氧化鋅在基板上當作催化劑並透過汽-液-固相生長機制成長氧化鋅奈米線。研究結果顯示,溫度、時間、觸媒等條件會對利用VLS機制成長之氧化鋅奈米線有很大的影響。氧化鋅奈米線直徑和觸媒層的晶粒尺寸有關,且隨著沉積時間的長短而變化。由XRD分析氧化鋅奈米線具有顯著的c軸優先成長取向且具有極佳的品質,目前所成長的奈米線主要應用於CO及NO2等氣體感測器及光電元件,有不錯的感測效果。

ZnO奈米線之電子顯微影像

奈米線氣體感測特性曲線

熱電材料真空填料接合與模組開發研究

近年來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有密切的合作關係,電光所利用製程開發高效能之熱電材料,利用製程參數最佳化調控技術,性能大幅提昇,突破傳統熱電材料特性,並開發出高效能塊材熱電元件,具有低溫差之發電效能。此系統可應用於二大方面:(1)熱能控制:電子,光電及生醫元件之散熱及精密溫控、汽車空調系統。(2)發電:低功率生醫及感測器電源,整合太陽能電池之發電模組。本實驗室協助其相關製程技術之開發,工研院則提供檢測分析之儀器設備與技術。研究成果獲得台灣熱處理學會2016年海報論文獎。

熱電材料接合斷面

元素分布mapping 分析

熱電元件電性量測

bottom of page